En
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
在三全育人中找准角色定位 在传道授业中实现立德树人 基础部课程思政工作纪实

发稿:季双双 发布时间:2020-05-20

基础部作为全校语文、数学两大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承担者,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终极价值追求。近年来,基础部语文、数学两大教学团队充分挖掘基础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着力推动三教改革,实现三课联动,在三全育人中找准角色定位,在传道授业中实现立德树人。

三全育人找定位

基础部全体教师始终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在三全育人中扮演好角色担当,以我校成功入选“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为契机,多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全体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认识上达成了默契,深刻领会了语文、数学两大学科“博文穷理,造化古今”的文化使命,明确了在立德树人中“人生观塑造、价值观引领、世界观培育、方法论启迪、精神人格熏陶、文化自信确立”的六大职能定位。

基于在三全育人中的自我定位,基础部于2019年3月制定了《基础部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课程思政体系:教材、教师、教法三位一体,并把每个学期的工作细化: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到典型育人案例总结,到课程思政教研论文撰写等环节全员参与。

1.jpg

三教改革谋思政

革新教材内容。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导致数学教材的趣味性与可阅读性不强,由此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普及使用,基础部在2017年组织骨干教师并联合省内其他4所兄弟院校的同行共同组织编写了一部《高等数学》云教材,该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充分融入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增加了思维点拨和课外阅读环节。丰富的数学史料,全景式地展现了数学发展的历程,学生心灵倍受震感,不屈不挠的数学探索精神成为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的榜样力量;画龙点睛式的思维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数学思想蕴含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给学生一双看世界的慧眼。此次疫情期间,该教材被全国356所高校,4万多名学生使用,有力地服务了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2.jpg3.jpg

基础部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连续开设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纳入全校的思政课程体系。2019年,由我校党委书记汪斌主审,教研室主任吴婕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正式出版,该教材围绕文化与艺术、社会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精选和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基础部多次召开课程思政专门会议,研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路径,就如何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思政效果,相互讨论相互启发。2019年10月25日特别邀请了我校思政部马和平教授给基础部全体教师做课程思政辅导报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把握课程思政的“五个一”、“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法守法用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性要求等方面为部门教师做了细致又有深度的阐述。

经过多次研讨,明确了基础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学生人生观的塑造者、价值观的引领者、世界观的培育者、方法论的启迪者、精神人格的熏陶者,更应该是优秀文化的普及者、民族文化自信的确立者。教学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项重要使命;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厚积薄发融会贯通,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融入知识的讲解;将品格塑造人格修炼寓于无形之中。

4.jpg

创新教学模式。面对招生方式变革带来的生源多样化情况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导致的基础课程课时大幅度压缩的现状,基础部创新教学模式,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针对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学生,基础部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基本实现了全校专科学生语文、数学两大课程云班课教学的全覆盖。为了克服基础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性,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针对大部分专业基础课课时压缩,无法满足专升本考试需求的情况,为了学生学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部近年来开设了《专升本强化辅导》等8门选修课程,不仅弥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欠缺,在授课过程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在学业上勤奋进取勇于攀登。

疫情期间,基础部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第一时间召开会议,制定部门线上教学方案和线上教学监管措施,确保线上教学标准不降质量不减。本学期,我部门共开设线上课程8门,服务于全校15个二级学院近万名学生,全体教师在疫情期间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结合教学内容与当前形势,对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

三课联动促育人

基础部构建了“部门—教研室—教师”三全育人格局,贯通三个课堂,把课程思政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部门制定了立足于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工作目标,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教师全员参与。

创新第一课堂。把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从课程标准上作顶层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坚持每一门课程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019年5月份,完成了本部门11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10月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面向全校开课。11月份,完成了语文、数学类课程典型育人案例26个。2019年底,数学类课程完成程了课程思政切入点的全面梳理。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基础部近年来面向全校开设了8门公共选修课程。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创新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

引导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向的科研。2019年以来,本部门教师撰写课程思政方面论文6篇,已发表2篇,吴婕老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正在积极申请国家规划教材,该课程被立项为安徽省MOOC示范课程,并于2020年1月在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正式上线,截至目前注册学习人数8500多人。

夯实第二课堂。在做好第一课程主阵地课程思政工作的同时,基础教学部全面夯实第二课堂,把实践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学科竞赛的育人优势,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竞赛发掘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近三年来,共组织我校学生2000余名参加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共有1000余人次获奖。本学期,通过线上方式,已经组织200多名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五一联赛、Mathorcup杯、芜湖市联赛等4项协会赛。“一次参赛,终身受益”,学生们在学科竞赛的第二课堂收获的不仅是荣誉和奖状,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品格历练终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助力他们未来的成长。

丰富第三课堂。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离开封闭的校园,走上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是一个人行走社会的底气所在。基础部全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着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近年来在课程思政文化育人方面不断探索。2019年成立了校传统文化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朗诵比赛、传统文化艺术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普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了发挥第三课堂的育人成效,基础部主动作为,把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由学校延伸到校外,2019年11月与芜湖市中央城社区签署共建协议,我校传统文化协会全面参与社区文化创建,社区成为我校学生实践传统文化的第三课堂。

基础部将一如既往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继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学校双高建设助力。(图/陈倩倩 文/李艳午 审/刘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