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资讯
职教动态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从何破题?

发稿:刘伟庆 发布时间:2014-12-17

摘录:陈琳菲 审核:承泽恩

编者按

2014年,被视作职业教育的改革"大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炉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一天后,时隔九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度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此后,教育部等六部门更是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拟推动数百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

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似乎已经到来。

但欢欣过后,冷静的思考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的发展,绝不该只停留在词藻的堆砌和对文件的望文生义上。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下,现代职教体系该如何从细处落地生根?体制机制的障碍该如何破除?激发职教活力的关键点又该落在何处?

在全国职教大会召开即将半年之际,我们推出这组报道,试图解答以上问题。

增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紧迫感

全方位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世界一流的现代劳动力大军,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精英教育"情结误导社会和学校

要夯实我国经济提质转型升级和持续稳步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石,全社会都要增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又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诸多影响、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观念上、制度上的障碍,"很重要,离不开,看不起"的状况比较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大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缺少一技之长、流动性极强的两亿多农民工与中高级技工严重匮乏同时并存,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出现的"学士硕士满街跑,技工技师难得找"现象,就是职业教育发展跟不上时代要求的生动反映。这些问题的出现,从社会层面讲,是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淡漠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较普遍地出现了轻视甚至鄙视体力劳动、一线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旧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重新抬头了;从教育层面看,近些年来"精英教育"情结误导了社会和学校,加强研究型人才培养从舆论到实践一度成了教育战线的主导性倾向;从社会治理层面看,则是不止一个方面地存在着漠视、轻视乃至歧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设计、政策性规定和实实在在的操作。所有这些,就形成了边缘化职业教育的叠加效应,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应当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首先要下功夫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劳动制度等体制障碍

要凝聚这样的共识,关键在于要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创造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制度政策环境。这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劳动制度、人事制度、财税制度、户籍制度以及高等教育法等法规中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不合时宜的那些设计和规定。比如,与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高考升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标准的大面积缺失,中高职毕业生不能当公务员的规定,高技能人才户口迁徙的困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劳动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合规律、不合时宜的多种关卡,鼓励校企合作的财税制度方面的相关缺失,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制度设计中的"一刀切",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空间制度设计方面的相关缺失,职教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设计的不规范、不合理和相关缺失,职业教育国家治理体系的不统一、不协调和相关缺失,学校法人地位长期得不到真正落实,如此等等,都应当在深化改革中抓紧解决。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应当遵循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基层,进学校,到企业,深入调查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宗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勇气和作风进行相关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既解决好职教发展中的制度性障碍问题,又发挥出有利于职教发展的相关制度的社会导向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要"各安其位"

要凝聚共识,要统筹规划,全方位地大力增强通用型应用技术人才、岗位操作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稳固可靠的培养能力。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一段时间以来在"精英教育"情结的误导下,学校不断"升格"超出了发展所必要的水平,较长时间里出现了"不安于职教,追求普教;不安于专科层次教育,追求本科、研究生教育;不安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追求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倾向,导致了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和失衡,迟滞了我国高水平现代劳动力大军的形成。为此,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改变社会对学校评价的价值取向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导向,使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自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地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高标准地培养出各自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包括学术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技术技能专门人才、中高级技工人才。每一类应用型、职业技术型院校都应当有选择地追求有限的卓越,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成为各具特色的"工程师的摇篮"、"技师的摇篮"、"中高级技工的摇篮",成为地区乃至国家同类教育资源中的一流院校,有条件的还应冲击同类院校的亚洲一流、世界一流。

(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会长纪宝成)

市场是现代职教的活力之源

职业教育的基本服务面向是社会和市场,工业革命孕育和催生了职业教育,市场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的土壤,职业教育与市场与生俱来的相互融合关系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主要标志。

过去,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层面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客观上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主导的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从整体上协调事业发展,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审批排斥选择,统管排斥竞争,主导出现挤出,从而容易出现职业教育资源闲置或浪费、发展僵滞的现象。在社会需求单一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有其简便和直接的功效。但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复杂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这种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很难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利于职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了解职业教育的市场因素。职业教育越发展,职业院校办学的溢出效应就越强,职业院校与社会和市场对接就越紧密。现代职业院校办学,必须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拓展学校外部相关方。职业院校的外部相关方越多、辐射范围越广,学校现实和潜在的办学资源就越多,办学环境也就越好,学校办学影响力就越大。我们可以把各个市场相关方和职业院校的关系看成一个同心圆,以学校为圆心,可以划分不同的扇面区间,一是教育服务相关方,学生、家长、社区、行业企业以及其他接受职业教育以及培训产品的购买者;二是办学市场相关方,由职业院校的生源导入和毕业生输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两个方面构成;三是教育资源相关方,即职业院校对应的公共资源供给部门和社会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市场要素提供方;四是社会管理相关方,即职业院校对接的提供公共服务品的相关部门。这四个扇区就是四个维度。这些由不同功能扇区组成的市场要素都必须由学校和相关方进行有效的双向互动。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让市场机制全面覆盖职业教育链。《决定》的五大部分均给出了让市场发力的突破性措施。一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二是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方面,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等;三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四是在提升发展保障水平方面: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职业院校的基本路径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育教学组织上,让社会力量和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办学和评价,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的的全过程对接。在教学时空安排上,让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空间上的相互转换和时间上的交互轮替。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核心是要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保基本、促公平,而市场的作用是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和释放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活力,让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为此必须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与边界。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职能,就要对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为企业释放巨大的空间。也就是说,对企业除了规定不能做的其他都能做。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就必须对各办学主体和职业教育市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为激发职业教育的市场活力释放政策空间。同时,对政府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对政府除明确能做的之外其他都不能做。对职业教育市场作出制度性的安排,是建立长效市场机制的关键。

(广东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邓庆宁)

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李克强总理的形象比喻,就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真正做到让市场的归给市场,政府的归给政府。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通篇贯彻了这一精神,提出了未来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即既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国退民进",而是"国进民进"。这无疑吹响了职业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号角,也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政府要从"划桨"转向"掌舵"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角色并没有真正实现分化,政府不但是职业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而且是事实上的办学者。政府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对其实施外部行政管理,并且直接干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事务,如专业设置与调整、育人方式、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职业学校成为政府的附属物,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办学动力和发展活力。

现代社会政府的定位正在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也应尽快适应这种转变的步伐。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虽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但其职能却发生了从"划桨"转向"掌舵"的转变,即不再"大包大揽"从举办到办学的一系列权力,也不单局限于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临时加以干预,而是从职业学校的内部事务中实行战略性撤退,承担起统筹规划、提供愿景和监督指导等职责,用计划、法律、经济、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职业教育实行组织和领导。

政府肩负着职业教育"保基本、促公平"的诸多历史重任,一是要保障未成年人接受基础职业教育,以及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等;二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财政投入制度、质量评价制度、职业教育督导制度等相关制度,并有效地进行监管;三是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满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充分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引导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特别是要把有限的财力从以往的圈地建校、购买设备等外延扩张转到课程资源建设、师资素质提高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等内涵发展上来;四是要当好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如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核等专业的支持力度,扶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接受优质职教等。

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按照传统观念,教育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特别是面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全依靠政府提供教育是不可能的,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市场介入程度的不同,可以采取两种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即实质性市场化运作和局部性市场化运作。前者指在诸如成年人高端技能培训、社会转岗培训、提升生活品质培训等准基础性或非公共性教育领域,可完全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后者如建立区域性的兼具生产和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职业教育集团等新型职业教育组织形式,在政府统筹下,引导支持社会力量明晰产权和运行成本分担机制,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意味着市场能做的就交给市场,政府减少对职教微观产教活动事务的直接干预。为激活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双向互动中所蕴藏的资源潜力,《决定》采取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和底层突破的方法,"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以及"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从基层学校和企业中寻求职教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生长点。当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必然激发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的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发挥行业组织等第三方作用

作为职业教育第三方的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具有非营利性和自愿性特点的第三方,可以填补政府不能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缝隙,其民间性和草根性也使其更贴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企业,更了解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需求,能够更灵活地对服务的需求作出弹性反应,满足他们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也更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其对企业的统筹、指导和管理作用。

其实,在职业教育这些年的发展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包括行业组织在内的第三方存在,并逐渐发挥着这种"软力量"的作用。今后,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作用:一是定期进行本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发布;二是协助政府开展校企合作的立法咨询;三是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下制定本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并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四是联合本行业及教育领域专家共同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资源开发;五是参与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六是组织开展本行业的技能竞赛活动等。把行业组织作为有别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方力量,充分体现了我们对行业组织的作用及其独立性的认识和实践有了新的重要发展。当然,相对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我国行业组织等第三方组织还存在着力量相对薄弱、组织发育不够健全、社会信誉度不高、承接政府转移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也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强化服务监管。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教所所长马成荣、博士陈向阳、副研究员)

要盯住就业质量作文章

对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而言,学生就业状况无疑是其质量和成果的重要检验指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需要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就业工作,尤其是其就业质量状况。从2006年起,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及发布公告制度。已有统计表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维持在95%以上,然而,在高水平的就业率的背后,我国中职教育仍然面临着工资水平低、工作稳定性差、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就业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提高包括中职在内的各类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重视就业质量的研究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积极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但整体来看,国内学术界仍缺乏对包括职业教育内的各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深入研究。就业质量既受到不同国家、地区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更与不同阶段劳动力个人自身需求相关;既涉及到个人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收入、福利等客观指标的衡量,也涉及到工作满意度等主观指标的衡量;既要着眼于个人福利和价值的实现,更要考虑企业对个人价值创造的期待等,因此,就业质量测量较为复杂,就业质量认识也不尽相同,亟需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深入展开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类人员就业质量的研究工作。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重视职业教育领域就业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上,职业、行业和地区劳动力知识和能力供求失衡造成的就业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不发达和信息流动不畅有关。为此,要建立职业教育领域就业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这包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各类职业教育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就业质量定期调查与发布机制;建立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面向职业教育毕业生开展就业质量调查的定期评估和实时监测机制;下大气力,构建职业分类、职业能力、职位空缺、职业展望等职业信息发布平台。要通过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多方,包括政府和企业,特别是毕业生个人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使职业教育院校能够密切关注人才培养对象、人才培养单位对职业教育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各类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切实解决跟风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问题,使其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上及时回应劳动力市场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的办学效率,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推动实施更高质量的就业,根本还在于通过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劳动者的价值创造能力。伴随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所依赖的传统出口导向型低端制造产业已经进入瓶颈,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首次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所依赖的近乎无限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已逐步消失,再加上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引进和采用对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对经济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相关调查显示,中国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占60%左右,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3.5%,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初、中、高合理比例则分别为15%、50%、35%。中国绝大多数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但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概念、轻实务训练,重学历升级,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这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不仅硬能力不强,软能力也较差。比如:创业和创新能力不强;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精通;责任心、成就动机、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认知技能等软技能缺乏;甚至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等都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等。因此,我们需要从职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出发,通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途径,在密切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产效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王辉)

观点

构建职前职后教育链

职业教育发展要构建"职前职后教育链"。职前,要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职后,要重视终身学习对教育的改造,使学习型社会中的职业教育具有其自身特性,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更侧重于创造学习的条件,终身保障人们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只有这样职前职后学习的贯通,才能终身保障人们适应岗位的变动频率和技术能级提升的速率。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上海杉达学院校长李进

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

当今世界,"走出去"正日益成为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走出去"也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但要使这些"走出去"能够走稳、走好,必须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同时,还要完善中外合作机制,通过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等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

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的引导支持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民办主体存在办学门槛高、难以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参与不了课程教材开发,在宏观管理领域没有相应发言权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决定》在办学模式上给予更大创新空间,如可以独自、合资、合作多种形式办学;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的权利等;还在优化机制和参与管理上,提出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等。让这些意见真正落地生根,有利于通过公办民办学校良性竞争提高双方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更紧密的对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